圣恩生态

上海圣恩生态技术有限公司 专注福寿螺防治生态技术研发与应用

服务热线:021-68188219
当前位置: 首页 » 福寿螺防治资讯 » 福寿螺防治在中国 » 福寿螺的食性与生态防控策略

福寿螺的食性与生态防控策略

文章出处:;责任编辑:   发布时间:2025-07-08 17:06:56    点击数:-   【

一团团粉红色的卵块附着在驳岸、木桩、水生植物上,宣告着一种繁殖力惊人的入侵生物正在水体中悄然扩张。不仅影响景观,还破坏生态环境,亟需清理福寿螺及卵。

福寿螺的食性与生态防控策略

一、福寿螺的食性

福寿螺的食性广泛而复杂,构成了其入侵扩张的核心优势。作为杂食性软体动物,它以植物性食物为主,尤其偏爱鲜嫩多汁的水生植物组织

水稻、茭白、菱角、空心菜、芡实等水生作物是其首选目标,甚至能蔓延至水域附近的甘薯等旱生作物。幼螺喜食绿萍、麸皮、豆饼粉等细小饵料,而成螺则贪婪啃食水稻秧苗、莲藕嫩叶及各类蔬菜叶片,往往造成叶片穿孔或缺刻,严重时植株仅剩网状叶脉。

这种“见青即食”的特性使福寿螺成为农田生态系统的毁灭者。水稻移栽至分蘖盛期是其危害高峰期,幼螺与成螺疯狂啮食秧苗,导致基本苗数不足。

中后期它们继续咬断有效分蘖,造成水稻减产10%以上,严重田块减产可达50%-90%。莲藕等水生蔬菜同样难逃厄运,幼螺从叶底啃食致使叶片难以正常抽离水面。

1食物来源:福寿螺的生存之本

福寿螺的食谱构成与其生存环境密切相关。在自然水域中,它们主要依赖水生维管束植物,如浮萍、水葫芦、荷叶等。实验室观察发现,福寿螺对带甜味的食物表现出显著偏好,这也是其危害甜味瓜果作物的原因。

除了活体植物,福寿螺还会摄取动物腐肉,这种食腐行为增强了其在低营养环境中的存活能力。在人工养殖条件下,它们可适应麸皮、豆饼等商品饲料,但这种适应性反而加剧了其野外扩散风险。

特别值得关注的是福寿螺对水体净化植物的破坏。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证实,福寿螺大量繁殖时会啃食净化水质的沉水植物,降低水体自净能力,同时抢占本土螺类和鱼类的饵料资源,导致水域生态系统失衡。

2)食性弱点:防控的突破口

福寿螺的取食行为暴露了其生理弱点——幼螺阶段抗逆性差。利用这一特性,农业专家开发出“晒田灭螺法”:通过稻田脱水露田数日,有效杀灭无法耐受干旱的幼螺群体。

另一个关键弱点是其产卵必须离开水体。福寿螺需在离水面10-30厘米的植物茎秆、岩石或人工设施上产卵。这一特性使粉红色卵块暴露可见,为人工清除创造了条件。

针对其嗜甜特性,防控人员开发出含糖诱捕剂诱杀颗粒,大幅提高成螺杀灭效率。这种“投其所好”的策略显著降低了化学药剂的总投放量。


二、基于食源的防控技术体系

1)农业防治

水旱轮作是阻断福寿螺食物链的有效方法。旱作期超过1个月可有效杀灭田间残留福寿螺,通过作物类型切换制造“食物真空”。

在稻田进出水口设置10目拦截网,物理阻断福寿螺随水流传播的路径。同时结合冬季农闲,排干水田、铲除田边杂草,破坏其越冬环境。

2)生物调控

稻鸭共育系统展现显著效果。在水稻移栽7-10天后,按每亩15-30只的比例放养鸭子,鸭群可啄食幼螺及水面卵块。鸭群活动使水体浑浊,进一步抑制福寿螺生存。

3)创新技术

近年出现的植物源制剂螺卵净”,通过化水喷施可阻止福寿螺产卵并抑制卵块孵化。该产品使单人日管理效率提升至3000平方米水面,相当于人工摘除效率的10倍。


三、从餐桌到田野的双重防控

福寿螺最初作为高蛋白食物引入,却因携带3000-6000条广州管圆线虫而成为健康杀手。彻底加热虽可灭活寄生虫,但疾控部门仍强烈建议避免食用。

公众参与防控时需做好防护:戴橡胶手套捡拾成螺和卵块,装入塑料袋密封后作为其他垃圾处理。发现福寿螺踪迹可通过微信程序上报,构建全民监测网络。

农田与自然水域的协同治理至关重要。楠竹山镇采用“河道-农田”一体化防控,在云湖河段清除岸堤螺卵的同时,指导农户实施水旱轮作,阻断福寿螺在两类生境间的迁移通道。


四、精准控螺灭卵策略

了解福寿螺钟爱水稻秧苗、嗜食水生蔬菜的食性,设计出精准防控策略

通过水旱轮作切断食物供应,利用稻鸭共育啄食幼螺,配合脱水晒田消灭其脆弱后代。

食物链的断裂生存空间的压缩,使这场生态反击战从被动清除转向主动调控,为收复被侵占的水域与农田铺平道路。

针对其离水产卵的特性部署螺卵净制剂定向福寿螺卵,并截断产卵通道,使其最终死亡或绝育。采用三年草螺卵净定期喷洒在茎秆、驳岸水线上方,实现螺卵共治。

结合喷洒“螺卵净”的方法,能从源头上阻断了福寿螺的繁殖链

螺卵净药剂喷洒能切断福寿螺繁殖链,从源头清除其幼卵,遏制其扩散蔓延。